不只米製品!杏鮑菇曾驗出米酵菌酸 專家:2異狀別吃了已有黏液或變黃,建議不要食用
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長翁瑞宏表示,台灣曾在腐敗杏鮑菇、具鳳梨果腐病的鳳梨中,鑑識出「米酵菌酸」。營養師蔡宜庭曾提醒,若杏鮑菇出現兩種異狀,建議別再食用。
至於杏鮑菇該如何挑選及保存呢?而蔡宜庭過去曾在「珍妮絲營養書-蔡宜庭營養師」臉書粉專表示,挑選杏鮑菇時可選擇外觀完整、菇柄肥厚挺直呈乳白色、摸起來有彈性、無酸味有菇類的清香,若摸起來水氣太重的建議不要購買。她也說,雖然杏鮑菇相對可以放冰箱久一點,但如果已有黏液或變黃,建議不要食用。
近 31 日
0 次瀏覽
本訊息有 1 則查核回應
張鳳軒 認為 含有錯誤訊息
引用自 張鳳軒 查核回應
一、多家媒體報導引述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長翁瑞宏的說法。但翁瑞宏澄清,媒體報導誤解他發文的原意。台灣過去有學術研究發現,在具有鳳梨果腐病的鳳梨和腐敗的杏鮑菇驗出唐菖蒲伯克氏菌,並不是驗出米酵菌酸。

二、農業部農業試驗所說,台灣未曾在鳳梨、杏鮑菇、木耳檢測出「米酵菌酸」,報導是錯誤的。

三、植物病理專家解釋,會產生米酵菌酸的是唐菖蒲伯克氏菌「椰毒病原型」(Burkholderia gladioli pv. cocovenenans),其對農作物無害,過往沒有危害農作物紀錄,也未特別監測。

唐菖蒲伯克氏菌另有3種亞型,會對農作物產生危害,過去確實曾在鳳梨、杏鮑菇中驗出,但植物若發生病害都會直接銷毀,不會進入市場端。

網傳報導引述公衛專家臉書貼文,但錯誤報導鳳梨和杏鮑菇曾驗出米酵菌酸,因此為錯誤訊息。

資料佐證

https://tfc-taiwan.org.tw/articles/10432

【錯誤】媒體報導「台灣過去在鳳梨果核、腐敗杏鮑菇中發現米酵菌酸」?

【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/4/1版】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還有疑雲未解,網路流傳多則關於米酵菌酸傳言。其中,有多家媒體報導引述某公衛專家稱,台灣過去在鳳梨、杏鮑菇曾驗出米酵菌酸,這是真的嗎? 一、多家媒體報導引述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長翁瑞宏的說法。但翁瑞宏澄清,媒體報導誤解他發文的原意。台灣過去有學術研究發現,在具有鳳梨果腐病的鳳梨和腐敗的杏鮑菇驗出唐菖蒲伯克氏菌,並不是驗出米酵菌酸。 二、農

https://tfc-taiwan.org.tw/articles/10432

以上內容「Cofacts 真的假的」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提供,以 CC授權 姓名標示-相同方式分享 4.0 (CC BY-SA 4.0) 釋出,於後續重製或散布時,原社群顯名及每一則查證的出處連結皆必須被完整引用。

ChatGPT 自動分析
加 LINE 查謠言
加 LINE 查謠言
LINE 機器人
查謠言詐騙